“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盐城,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在盐城,只要你有雅兴,沿海而行,那碑亭石刻、古楼深井,那石闸石桥、寺院晨钟,那诗词歌赋,那战斗遗迹,那有关盐和盐业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地方会节、行业神,有关盐业的典章、制度、盐法、盐政······宛若星星点缀在这片东方湿地之都上,你激动,你沉思,你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人是大地的盐。”盐城的历史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而且这一部历史从未中断过······
本方案采用单一元素重复排列的设计手法,用玻璃盒子来隐喻“盐”,意为盐的结晶体,用石头盒子来隐喻“海”,意为礁石,通过盐和石的相互融合共生来表达盐与海的关系,进而折射出盐城的海盐文化精髓,体现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内涵。
本方案将用地规划为以两条河水为边界的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接成的梯形地块。主入口从丰收路上引进,并建议在地块的南边与西边分设一条城市支路,使周边市民能更便捷地出入该场地,也使场地内部各用房的出入口扣更为均衡。此外,建筑以合建模式坐落于基地的西侧,东侧则设计为大片的沿河景观。建筑意向基于盐都区传统文化中的海盐文化而展开,将各个部分的设计融入海盐文化的精髓,呈现出有规模、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公共建筑,让盐都区的市民乐享其中。
本案在总平面的设计商仍然引入了盐晶体的概念,将细小零散的小空间组合在一起,模拟一种盐体堆积的效果。从而在空间中形成大大小小的虚实空间,丰富了场所的空间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的平台。
该项目整体考虑了设计元素的统一与协调,在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符合了盐体的撒落与堆积。将大面积的沿河景观带做了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将不同植被框定在一定大小的矩形中,与相同大小的矩形硬质铺地一起组合成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其中加入赋有设计感和专一感的建筑小品,从中点缀这片景观广场。除了大面积的沿河景观带的设计,整体形式的建筑单体内部也设计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共享内院。这个内院不仅成为了场地的景观节点,更提供了建筑用房内的部采光通风和观赏价值之用。
文化馆与图书馆的主入口都对向场地的外侧,剧场的主入口设置在北面与文化馆同侧,面朝三河子,并且三馆都有各自的次入口通向中建筑内部,很好的将人流分开。车行路线围绕建筑外部形成环线,路线清晰明确,结合地面景观设置露天停车位,并在临近出入口处引导车流进入地下车库。